優化學與教的鑰匙--劉志良牧師

2013-07-28 12:58

 

基督化全人教育,是以聖經為本而學效耶穌基督的教育精神,並按智慧、體能、靈命和人際四個層面而給予學生全人栽培的的教育原理。(參路二52)我們相信這是合神心意的培育模式,也是最適合人的教育導向,最能優化學生的學習,提升他們的信心和啟發他們的潛能,發揮最大的學習效能,因為這是全智全能的造物主為人設計的教育方程式,藉著聖經啟示我們。教師與學生能明白和應用它,便能優化學與教。以下讓我向你分享一個倚靠神而突破逆境攔阻、並應用聖經啟示的原理來學習的見證,然後我便簡述聖經指引我們如何提升學習的效能。

 

優化學與教的見證

金東煥(2003:4,14, 252)在《但以理讀書法》中分享他從前是一名在人生黃金時期因病魔纏身而受苦受挫、還想過要自暴自棄的學生。但是他因有主耶穌的同在而懷著感恩的心活下去。他倚靠神讀書,以聖經中的但以理為學習目標,結果他不但獲韓國最負盛名的漢城大學取錄,而且在四年大學的學習中,除了五科的成績是A級以外,全部學科都獲得A+級的成績,平均分是99.26分,並以全校第一名畢業。他在學期間還因腰患而常常要去醫院做治療,但他卻在健康稍微好轉一些時,便參加了為期兩年的大學校園宣教士事工,又在家中開辦「空中教室」,來輔導社區裏家境窮困的學生的功課。他的家庭原是有濃厚儒教與佛教色彩的,但因他的母親患了原因不明的病而臥床不起,遍尋名醫也無法痊癒,雖然到各廟宇拜祭和請很多有名的巫師作法也束手無策,後得鋼琴老師向她傳福音,領她信耶穌並向神祈禱,後來竟奇妙地康復了!連那酗酒的父親也因信主而改變,全家歸主,得享主恩。(2003:16~18)

 

學習效能提升指引

一、均衡:全人發展、健康成長

聖經啟示我們耶穌是在智慧、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的。(參路二52)因此,基督教教育便是重視在智慧、體能、靈命和人際四個層面都一齊成長的全人教育。事實上,人的成長有多元化而綜合的需要,必須得到均衡的培育,才可以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金東煥(2003:221~223)強調學生要保持適量睡眠和建立每天適量運動的習慣,配合三餐正常的飲食,便可保持體力,也要與人和諧相處,都有利於促進健康情緒來學習。多年以來,本會開辦各間的迦密學校,都堅持應用造物主藉耶穌基督的成長來啟示我們的全人教育原理,推動學生在學務、德育及訓育、宗教活動和課外活動四方面的發展,還設有輔導及獎勵計劃來指引學生在以上四方面達均衡成長。我們希望透過獎勵計劃嘉許他們的努力,並加強他們接受基督化全人教育的決心。

 

二、愛心:神愛人愛、愛神愛人

聖經提示我們要成為一個得神愛又得人愛的人,就要追求愛神又愛人。(參太廿二37~40)得神愛的人,便會得到神的恩在他身上(參路二40);得人愛的人,便會得到人的讚賞和鼓勵。愛是基督教教育的重要特徵,教育學家布美倫(Van Brummelen, 1998:98)指出愛能促進學習,教師要讓學生、特別是那些在成長中缺乏愛顧的人,得以在校園內認識和享受神的愛,使他們不會因缺乏愛而失去健康平衡的發展。另一方面,愛與接納也是轉化學生的態度與行為的成功要素,因而不少基督教學校都重視在學生成長的培育上,應用愛與接納的策略(Lau, 2003:72~77),並致力在校園裏建立植根於基督大愛的互愛文化,那不但可以讓學生們享受校園生活,也提升學校的效能。(何國萍,2002:23~26)

 

三、志向:為主而活、發揮恩賜

耶穌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又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明顯地,耶穌滿有使命感,有崇高的人生志向。金東煥(2003:216-219)從小便立定心志要成為合神心意的人,讓神使用他來賜福世界,所以他努力學習,格外勤奮。聖經教導我們要為主而活(羅十四8),並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便可得到神賞賜需用的應許(參太六33)。所以我們鼓勵教師與學生重視每天先去親近神,祈禱讀經,認識真理,重視操練敬虔品格,學習忠心完成責任,做好份內的事。(林道亮2006:143~149)中國人說:「天生我才必有用。」聖經也指示我們要努力發揮神給我們各人不同的恩賜,與別人彼此配搭。(參彼前四10~11)布美倫(Van Brummelen, 1998:99)鼓勵我們在愛中互相欣賞,瞭解每人都有不同的能耐,又要認識個人的強項而加強發展。他的研究又指出人有四種學習模式(105~108)和四重學習層次(109~118),所以多元智能學習是需要的,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接受他最受惠的學習模式,也幫助他們進深學習層次。(因篇幅緣故不能詳述,請自行閱讀該書。)

 

四、智慧:謙卑學習、祈求智慧

智慧之王所羅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九10)他啟發我們明白認識和敬畏造物主才是真智慧,明白和遵行聖經真理原則才是真聰明。因此,基督教教育重視引導學生認識真神,明白造物主的心意,又讓他們瞭解世俗智慧的追尋只會得到短暫的罪中之樂,惟有倚靠真神而謙卑學習,才是獲取真智慧的保證。(箴十六19~20)迦密中學校友劉仁美博士的成長經歷便是最好的說明,他自幼體弱多病,學習欠佳,入讀中學時成績甚差,中一那年甚至要留級,但他的父母堅持每週舉行家庭祈禱會,仰望神恩賜孩子們智慧學習,老師也鼓勵他不要氣餒、倚靠神而奮鬥,結果他果然經歷神賜他智慧悟性,學習不斷進步,還考進英國利密浦大學,並取得獎學金不斷深造至完成生化學博士學位。(劉志良2007:1~3)我們要知道神要求我們的是良善和忠心,前者是性情品德,而後者是處事態度。(參太二十五21,23)只要我們盡力學習和用心發揮,祂便欣賞我們,當我們仰望祂施恩幫助,祂還會加給我們夠用的智慧和能力。

 

五、時間:愛惜光陰、把握時機

中國人的家庭從小便教導小孩子要愛惜光陰,父母愛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又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話來鼓勵我們要趁著年輕時努力追求上進,以免長大後因錯失機會而慨歎奈何。這些教導跟聖經的教導不謀而合,聖經說:「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五16)它提示我們避免受到世俗價值觀的影響,放縱自己於一些浪費寶貴光陰的事物上,結果玩物喪志,人生失去有意義方向的追尋,更談不上過富使命感的生活了。聖經談到要愛惜光陰的教導,希臘原文直譯出來是「要買贖時機」,隱含著我們要付代價贖回已失去的光陰的意思,那就是爭取人生為主奮發的時機。因此,我們應當加倍努力追求上進,為要補償過去浪費了的青春。金東煥(2003:194, 198, 212, 220~221)提醒同學們必須愛惜光陰,在假期時仍要學習,特別是語文科和數學,必須勤加操練。他又指出今天不少被色情電影迷惑或對電腦遊戲上癮的同學,即使集中精神讀書,也跟不上學校的教育。(128, 137~138)他的經驗是看一小時的電視節目,就要休息一小時,因此是非得要看的節目,他才會以預錄的方式錄下來,到休息時間才去看。(52)

 

六、專注:忘記背後、專心學習

中國人說:「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應有合宜的玩樂以促進身心健康和社交發展,但如果不懂得專心讀書而時常分心想著玩樂之事,我們是難以在學習上突破障礙而發展的。使徒保羅強調他「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四13)我們不要胡亂地把自己跟那些能日理萬機的能者比較,卻要操練專注地學習,還要忘記背後,不要自滿於從前的成功,也不要氣餒於過去的失敗,卻要向著偉大的人生理想努力進發。林道亮(2006:133)在《徵召得勝者》中指出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倫敦遇難獲救以後,便每天到大英博物館研讀,從早到晚,不喜與人閒談,為要把握時間充實自己的事。他鼓勵我們要釐定人生清晰的方向和目標,妥善計劃,善用時間,過有意義的生活,盡忠完成主交託的職事。

 

七、名師:訪尋名師、盡得真傳

中國人重視要訪尋名師,然後拜師學藝,為要盡得老師的真傳,因為我們深信名師出高徒的道理。它說明一個好老師在求學者的心裏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事實上,一位既能融會貫通各種學問而又願意運用不同啟發技巧來教導學生的老師,是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效能,並激發他們學習的鬥志,使他們鍥而不捨地奮發用功研習,又能按部就班地分階段達成目標,最後得到美好的成果。(參腓二16、彼後一4~8)耶穌提醒我們為人師表的,應當言教身教,切勿做一個「能說不能行」的人,只愛虛榮和利用學生,卻不用心傳授實學。(參太二十三3~6)保羅也提醒我們要用多元智慧,且要盡心竭力地教學,倚靠主的大能引導學生走正路。(西一28~29)魏金生(1995:13~17)在《改變生命的學習》裏引述他的一名老師韓力克(Howard G. Hendricks)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又配合精采用心的教學,便激發了他專注學習的事。他為要試驗這位老師對學生學習的重視程度,便故意在上課時表現得不專注,但他只維持了三分三十七秒,他的老師便按捺不住向他反映不滿了。這位老師十分重視他的學生是否有效學習,他的熱誠教學態度對魏金生有很大的影響,因而吸引了那位後來被喻為青出於藍的魏金生在那四年的研究院學習裏,大量選讀他所教授的課節。因此,我們要追尋用心教導和重視學生學習的教師。然而我們卻不要忘記,學生的良好學習態度也會促使教師改變他們的教學態度,激發他們努力備課,積極教學呢!

 

八、研討:聆聽發問、交流研討

聖經提示我們做學問必須要全副心思詳細考究(參傳九1),所以在課室內用心上課,積極參與是十分重要的。耶穌幼時在聖殿裏,便是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參路二45)用心聆聽與勇於發問都是十分重要的,能啟發我們的思考,加強我們的應變,擴大我們的能力,我們須知道未聽先問或被動學習都有礙我們的進步。因此,金東煥(2003:191)勸勉同學們要專心上課而不要打瞌睡。事實上,現今不少同學們因不懂有效管理時間運用,或通宵達旦沉溺上網打機,而在上課時沒精打采,使學習變得被動,在惡性循環影響下,使人失去學習動機,對課堂學習提不起興趣,影響學業成績每況愈下。彭孝廉(1984:18)在《如何獲取優異的成績》一書中指導我們要確立每科的學習目的,欣賞老師的教學勞苦,積極發掘該學科的優點,讓自己享受上課的樂趣,熱切提問和參與討論,珍惜上課的時光。他也分別說明應考時答題的技巧及如何作答不同類型的試題(29~34)。(因篇幅緣故不能詳述,請自行閱讀該書。)

 

九、好友:好友結伴、彼此相助

全人教育所談及的人際層面的培育,就是要引導同學們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過健康的社交生活。事實上,結交好朋友不單有助我們互訴心聲和舒緩情緒,更有助我們協作學習,互相砥礪。因此,聖經提醒我們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二22)先知但以理便是因為有好友相伴學習,倚靠真神,守望相助,結果學有所成,出人頭地。(參但一17,20, 二17~18)因此,布美倫(Van Brummelen, 1998:122~123)鼓勵我們要尋找一些志同道合有上進心的同學,結交為好友,互相鼓勵、彼此尊重、共同承擔,讓我們的學習成為有意義的活動。他又提醒我們要讓課室成為同學們一起愉快學習的地方,互相貢獻,幫助別人成功學習,使學習變得熱切、溫暖與趣味,充滿鼓舞的動力。(63)今天由於不少課室學習時常受到失控的談話、不服從指示、不完成作業和被同學欺凌等問題騷擾破壞(Gibbs & Haddock 1995:90~103),要建構優良的課室學習氣氛實在是易說難行的事,也不是單靠個別同學或老師的努力便可以改變的,因為那經常是整班同學的負面氣氛引致的。但我們仍可以尋找和聯絡那些具學習心志的同學一起學習、切磋,自行建構學習小組,又跟老師分享,懇請他們一起為班裏的學習氣氛祈禱,分享彼此對有效課室管理的看法。我們也要參加基督徒團契聚會,多些互相代禱、彼此鼓勵,仰望神幫助我們在校園內建構一個互動研討的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

 

十、實踐:通達明白、舉一反三

耶穌重視學以致用,所以他時常安排他的門徒通過實習工作來評鑑他們學習的進度。(參路十1,17~20)他也透過多元化的提問,引導他們把學習舉一反三,思考如何在不同層面應用實踐。(參太十六13~16; 十七24~27)他期盼他們的學習成果纍纍,百倍增長。(參太十三23)魏金生(1995:116~128)強調學習知識與應用實踐必須要平衡,我們應盡量把學習的知識聯結於思考它的應用,以便容易記憶和叫自己感到學以致用。能應用的才是真正掌握那知識。他更把學習指向我們生命的改變和成長。

 

結語

本文提出基督化全人教育原理的內容,是結合聖經研究與經驗實證而成的。我們不敢以掌握優化學與教的鑰匙而自傲,因為我們仍要謙卑研究,不斷求證,優化技巧,更新策略,以回應瞬息萬變的世代需要。我們盼望我們的教職員在以上的基礎上不斷更新進步和實踐成功,還盼望我們的學生也在其上努力學習進步和全人成長發展,榮耀基督,共享主恩。

 

(本文刊登於迦密聲情第28期)

 

參考書目

林道亮(2006)。《徵召得勝者》。香港:宣道出版社。

何國萍(2002)。「建立基督教學校文化的探討」,收於《教育曙光》。二零零二年五月,第45期。香港:香港教師會。

金東煥(2003)。《但以理讀書法》。香港:道聲出版社。

彭孝廉(1984)。《如何獲取優異的成績》。香港:中大出版社。

劉志良(2007)。「主恩豐厚、念恩報恩──劉仁美博士專訪」,《迦密聲情》第21期(二零零七年七月號)。香港:基督教興學會。

魏金生著;陳麗玲、陳維德、柯美玲譯(1995)。《改變生命的學習》。台灣:中國主日學協會。

Gibbs O. E. & Haddock, J. L. (1995). Classroom Discipline: A Management Guide for Christian School TeachersColorado Springs: ACSI.

Lau, Matthew C.L. (2003). “Toward Solving the Disciplinary Problem of Students: Strategies of Some Christian Schools.” In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No.47, 2003. Hong Kong: Hong Kong Teachers’ Association.

Van Brummelen, Harro. (1998). Walking with God in the Classroom. Seattle: AltaVista College Press.